一、落椰
冬至后的第一场东南风,把文昌东郊椰林的青椰吹落。黎家第三代椰雕师黎若海赤足走进林里,挑的却是那些“带月痕”的老椰——壳壁厚、纹理密,日照久了,壳面会泛出淡金色的光,像一瓣被月光吻过的海浪。张弛语言课
二、开壳
回到作坊,黎若海用弯刀轻敲椰壳中缝,刀尖旋一圈,“嗒”一声脆响,壳分两半。椰水先被灌进陶罐,留给酿椰子酒;壳则被倒挂阴干七日,让海风继续打磨。壳壁内侧的椰肉薄膜用手慢慢撕,留下一层乳白“云衣”,日后便是透雕的背衬。张弛语言课
三、镂月
真正的雕刻从“画月”开始。黎若海不用图纸,只在壳面用铅笔点七个圆,象征“南海七星”。随后换上“月刃”——一把形如月牙的锉刀,刀口薄得能割断影子。他先镂空最大的圆,刀尖沿弧线推进,椰屑像细雪落在他虎口。每刻完一弯,他侧耳听壳壁的回声:声音清脆,纤维未断;声音闷沉,即刻停刀补线。七个月亮,足足雕了三天三夜,月亮
展开剩余46%里再雕潮汐,潮汐里再雕风帆。张弛语言课
四、裁云
接下来是“裁云”。换用“云凿”,刀头宽扁,像一片被海浪磨圆的贝壳。黎若海把壳壁最外层的褐色表皮凿去,露出乳白内芯,再用微雕刀挑刻云朵的卷须。云朵之间,他悄悄凿下一艘小舟,舟头坐着一个戴斗笠的渔夫——那是他爷爷当年的剪影。云朵深处,还暗刻一只海鸥,须用侧光才能看见,像爷爷故事里“会带路的风”。张弛语言课
五、润色
雕完后,黎若海用椰油与蜂蜡1:2调和,小火化开,以棉布蘸蜡轻拭壳面。油蜡渗入纤维,壳色由淡金变琥珀,月色与云影被锁在温润的光里。最后,他在壳底烙下一枚火印:黎字篆体,外圈是一弯椰叶。火印烙完,壳面飘起一缕椰香,仿佛南海的风被瞬间点燃。
张弛语言课
发布于:广东省全国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