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思路:脾为后天之本,气虚疲劳多因脾胃虚弱、清阳不升,治以 “甘温除热、升阳举陷”。
基础方药:
黄芪 20g、党参 15g、白术 12g、炙甘草 6g、当归 10g、陈皮 9g、升麻 6g、柴胡 6g、茯苓 15g、山药 15g。
名老中医经验: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疲劳常在此方加葛根 15g(升清阳)、炒麦芽 12g(健胃消食),若兼湿气重(舌苔厚腻),加藿香 9g、佩兰 9g 化湿。
适用人群:长期久坐、缺乏运动的上班族,症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软。
2. 西洋参黄芪饮 —— 来自 “食疗专家” 施今墨经验组成:西洋参 6g(切片)、黄芪 10g、枸杞子 10g、红枣 3 枚。
用法:开水冲泡代茶,可反复冲泡,每日 1 剂。
特色:施今墨强调 “气虚兼阴虚者忌用红参”,西洋参补气养阴不燥,适合气阴两虚型疲劳(伴口干、怕热、失眠)。
二、肝肾亏虚型疲劳 —— 填肾精、养肝血(适合腰膝酸软、头晕、眼干涩者)1. 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 —— 借鉴 “肾主藏精” 理论基础方药:
枸杞子 15g、菊花 10g、熟地 15g、山茱萸 12g、山药 15g、泽泻 9g、丹皮 9g、茯苓 12g、女贞子 15g、墨旱莲 15g。
名老中医加减:肾病专家邹燕勤治疗疲劳伴耳鸣者,常加磁石(先煎)20g、石菖蒲 9g;伴脱发者加制何首乌 15g、菟丝子 12g。
适用人群:长期熬夜、脑力劳动者,症见记忆力下降、腰膝酸软、眼疲劳。
2. 苁蓉枸杞粥 —— 参考 “补阳不伤阴” 张景岳经验组成:肉苁蓉 15g、枸杞子 15g、山药 20g、粳米 100g。
用法:肉苁蓉煎水取汁,与其他食材煮粥,晨起服用。
功效:温补肾阳而不燥,张景岳认为 “阳虚疲劳多兼精血不足”,此方适合阳虚型疲劳(怕冷、夜尿多)。
三、湿困型疲劳 —— 祛湿浊、醒脾阳(适合头重如裹、身体困重、舌苔厚腻者)1. 三仁汤加减 —— 源自 “温病大家” 吴鞠通核心思路:湿邪黏腻,易困脾碍胃,致 “身重倦怠、脘闷纳呆”,治以 “宣畅气机、清利湿热”。
基础方药:
杏仁 10g、白蔻仁(后下)6g、薏苡仁 30g、厚朴 9g、法半夏 9g、通草 6g、滑石(包煎)15g、竹叶 6g。
名老中医验案:脾胃病专家李振华治夏季疲劳,常加藿香 9g、佩兰 9g 增强化湿之力,若兼气虚加党参 12g、黄芪 15g,避免纯祛湿伤正。
2. 茯苓薏米赤小豆汤 —— 简易食疗方组成:茯苓 20g、薏苡仁 30g、赤小豆 30g、陈皮 6g、生姜 3 片。
用法:煮水代茶,可加少许冰糖调味,适合湿热体质(口苦、口臭、大便黏马桶)。
四、肝郁型疲劳 —— 疏肝气、解抑郁(适合情绪低落、胸闷、失眠者)1. 逍遥散加减 ——“妇科圣手” 傅青主经验方基础方药:
柴胡 10g、当归 12g、白芍 15g、炒白术 12g、茯苓 15g、炙甘草 6g、薄荷(后下)3g、郁金 12g、合欢皮 15g。
特色配伍:肝病专家关幼波治肝郁疲劳常加香附 12g、玫瑰花 6g 增强疏肝解郁,若兼失眠加炒枣仁 20g、远志 9g。
适用人群:长期压力大、情绪不畅者,症见胸胁胀闷、善太息、失眠多梦。
2. 玫瑰花合欢花饮 —— 代茶饮方组成:玫瑰花 6g、合欢花 10g、炒枣仁 15g、枸杞子 10g。
用法:开水冲泡,睡前 1 小时饮用,适合肝郁兼阴虚型疲劳(情绪差、入睡难)。
五、名老中医综合调理建议辨体质施补:
阳虚者(怕冷):可适当食用羊肉、韭菜,配合艾灸关元、足三里;
阴虚者(怕热):多食银耳、百合,避免辛辣,可按摩太溪穴(滋阴)。
“动以养形” 原则:
国医大师邓铁涛推崇 “八段锦” 中的 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“摇头摆尾去心火”,每日练习 15 分钟,缓解肌肉僵硬、提升精力。
穴位调理验方:
疲劳时按揉 “足三里(健脾)、关元(补肾)、百会(升阳)”,每穴 3-5 分钟,至酸胀感为佳,可快速缓解乏力。
重要提醒若疲劳持续超过 2 周,伴体重骤降、长期低热、贫血等,需排除器质性疾病(如甲状腺功能减退、贫血、抑郁症等),及时就医;
中药验方需根据舌象、脉象调整(如舌苔黄腻者忌用滋补药)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;
生活习惯调整是基础:保证 7 小时睡眠、避免久坐(每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)、饮食忌过饱过饥,可配合 “午间小憩 15 分钟” 提升下午精力。
通过辨证调补脏腑、疏通气血,结合生活方式干预,多数功能性疲劳可逐步改善。如需具体方剂,建议提供更多症状(如怕冷 / 怕热、舌象、二便等),以便进一步参考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全国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